Johnson:
本期今周刊專文報導『保險同時投資 須冒四風險』,主要是針對這幾年糾紛跟爭議不斷的投資型保單列出提醒事項。頭一個問題就是:購買投資型保單究竟有甚麼風險?
專文中提到了四個可能的風險:
風險一:強調投資收益----前幾年保險附加費用過高(5年150%),投入本金大打折扣,一樣的投資效益,不如直接購買基金;
風險二:意外不賠,只有身故能賠----投資型保單是”投資”與”保險”兼顧,但”保險”都是單純的『壽險』,如要其他險種如意外險或醫療險,都要另外加費;
風險三:投資型保單不是定存----很多話術,會誘導客戶以為是轉存優利存款帳戶,等到要領錢時才發現限制重重,與當初說的根本是兩回事;
風險四:解舊換新,再賺一筆----透過『長期投資一定獲利』的說法,誘使客戶轉換原保單至投資型商品,當投資虧損時,糾紛就會沒完沒了。
基本上,無論何種商品都是中立的,只是在於是不是合理的使用它。如果是完全沒有壽險保障、又想做些中長期投資的客戶,其實就很適合壽險與投資兼具的投資型商品,
而投資型保單之所以會爭議不斷,就是因為行銷給不適合投資型保單的客戶!專文中提到不適合投資型保單的五種人如下:
一、以投資為目的----還是那句話,把投資型保單當純投資的成本,遠高於直接買基金;
二、以節稅為目的----依”實質課稅原則”,只要投保動機不符保險精神的,都很有可能被國稅局課到稅;
三、壽險保障已經足夠----壽險保障已足夠,就直接投資基金就好;
四、身體狀況不佳、買保險要加費----投資型保單附加費用已是一筆支出,又被加費,更是多餘;
五、無法忍受風險----不同於傳統保險,投資型保單投資風險由客戶負擔,不能承受風險者請止步。
總而言之,個人建議還是朝『保險』與『投資』分開規畫的方式,除了免除掉無謂的保險附加費用,也可以增加投資本金的耗損,避免投資輸在起跑點。
當然,投資型商品有個『基金平台』的優勢,標榜只要每月3000 ~ 5000元即可配置好幾檔基金做資產配置! 事實上,如果不是前五年扣太多附加費用的話,
其實光『基金平台』這點就比向銀行購買基金有優勢多了 ( 銀行基金一檔3000起跳,想要3 ~ 4檔不同類型基金做資產配置,至少要9000 ~ 12000起跳 )
所以這幾年,具有投資型保單『基金平台』的優點、但又是純投資不含保險的『境外基金平台計畫』就悄悄在台灣熱賣!
這類金融商品雖然尚無法獲得金管會核備上架(主因是部分連結的基金投資中國香港比例過高),但不表示這些商品就不好,如同目前北京大學的學歷尚不被台灣教育部承認,
但並不代表北京大學本質上就是爛學校,只是其它因素導致這間名校文憑在台灣是不被”官方”承認的…….
要提醒各位的是:就算是合法銷售的金融商品,也是要張大眼睛『閱讀』公開說明書並且親簽文件,而不要只是聽信理專/業務員片面之詞覺得不錯就把資金投入買了,
最近中信銀『石來運轉』連動結構債風波就是最好的例子,不仔細了解商品內容的後果,最後吃虧的還是投資人自己喔!!
Regards,
Johnson
留言列表